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 > 教研热线 > 正文

冲破藩篱的学习——沪浙新高考改革巡礼

作者:王业文 张先明 时间:2016-04-28 来源:本站原创
       不分文理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变“一考定终身”、引入综合素质评价打破“唯分数论”……新一轮高考改革大卷正在展开。这幅大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高中实行“走班制”。我国高考改革的先行者上海、浙江多所学校已对“走班教学”等高考改革工作进行了试点。
       4月17日至22日,“五校联盟”成员学校的14位教师与来自新疆、内蒙古、河北、广西、广东的150多位教师齐聚东海之滨,聆听了
       周    彬(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原校长)
       谢    元(上海市闸北八中副校长)
       曹建华(上海交大附中副校长)
       杨振峰(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
       顾贯石(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校长)
和交大附中、海宁高中四位一线中层干部的报告,与两地试点学校师生紧紧围绕学生如何在选择中学会选择,从而成就自我;老师如何在学生的选择中完善自我,从而实现自我;学校如何在挑战中抓住机遇,走向成功等内容共同畅谈“走班教学”等高考改革举措。
       以下结合参观的学校经验、专家们提出的教育新常态下的新观点和适应新高考的一些策略,谈谈我们对新高考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新高考新变化:说好难
        从科目选择、教学组织到备考周期,招考改革给高中日常教学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变化,从目前公布的18省改革方案看,都实行英语和选考科目一科多考一年多考、综合素质评价、文理不分、“3+3”等改革新措施,一考定终身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变。
       上海考生要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中任选三科作为选考科目,理论上“6选3”有20种组合。浙江则多出一科“技术”,理论上讲“7选3”组合则高达35种。同时,选考科目按比例划等级,按等级赋分计入总分,淡化了分分比较的色彩,浙江省卷面成绩排名折算为100分至40分,共分21个等级,分差为3分,上海市卷面成绩排名折算也分等级打分,共分11个等级,分差为3分,每门最高70分,最低40分;语数外都是150分,这样高考总分浙江省750分,上海市660分。
        显然,新高考可以减轻学生应考的心理压力,提高了测查的准确性,为学生自主决定学习进度留下了空间,同时把备考分散到平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临时突击抱佛脚,对平时自律的学生是一个利好。
        尽管英语和选考科目一科多考的初衷是希望减轻学生的压力,出发点是好的,但对学生来说,很可能考得越多,学生的负担越重。只要成绩对招录有参考意义,考生就一定会追求更高的分数,考一门过一门清一门的理想就难以实现。
        从科目选择、教学组织到备考周期,招考改革给高中日常教学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变化,让打破了文理分科的桎梏却也让一路埋头读书的孩子们犯了难,选考按照卷面分在全省考卷中的比例划级,由于选考生数量、能力的不同,不同科目理论上得分难度有异,成为家长、学生焦虑的来源。
        浙江省内去年9月高二的学生都要进入大规模走班教学阶段。有关专家在浙江调查发现是“一片悲观”;有的老师是“极度恐慌”。
       
        选科目选专业:学生难
        文理不分、“3+3”选课,让学生将有机会从原先分属文理的课程中自主选考。打破文理藩篱后,高校招生专业将直接对学生选考科目提出要求并投放计划。按规定,大学提前两年公布选考科目范围,至多三门,考生符合一门就能报考。根据浙江省统计,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同时,选任三门都可以报66%的专业,这意味着新方案下考生的选择面比文理分科有了大幅度提高。
        浙江、上海的方案中,明确高校招录将实行“专业+学校,专业优先”,这客观上将让学生更加注重专业的选择。但选择的机会有了,学生却普遍陷入迷茫。浙江海宁高中,当初80%的高一学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47%的学生准备平均用力走“全能路线”。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以往高考都太强调选拔了,除极优秀的学生有主动性外,其他学生都被动参与。为此,海宁高中,把2012年全国高校专业的排名张贴到学校宣传栏里,挂到学校网站上,发到每个学生家长手中,以改变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现状。
     
        走班制选教师:学校难
  “选择”作为高考方案的基本逻辑点,倒逼着学生“小鬼当家”,通过走班选科找到自己的学习和成长通道。海宁高中出现了27种选科组合,60%的学生选择了理化生组合,15%的学生选择政史地组合,还有25%学生选择了其他组合,学生们都各展其长。
        海宁高中2017届学生从第三学期开始推行全开放的走班制:白天,学生们在不同的教学班上课,晚上回到行政班自修。每个学生选择的科目不一样,课表也不一样,上课的时间和难度都不一样,学习变成个性化的活动。行政班的学生在一起共处的时间有限,学生在学习上有疑惑,哪怕找同学问作业题,可能也要跑到别的班上,因为大家选的学科组合不一样。
        走班后,分A、B、C层设置教学班,容许学生调换班级对学校来说也是一难。
        因此,在这样的新环境下,学生的压力非常大,集体归属感在削弱。海宁高中要求学生不能再跟着别人走,必须学会自我控制和管理,把每天要做的事情计划安排好。
        “小鬼当家”的第二个变化,就是学生对教师拥有选择权。海宁高中的学生根据意愿按类、层自主选师选课,选课采用网选秒杀形式。操作之初有的老师很快就被抢完,也有老师面临只有十几个学生选的窘境。在学生选老师的模式下,会出现一些老师只有学考班可教,没有高考科目班教,对老师而言意味着,在学考结束后,这些老师就没课可上了,压力是很大的。为此,学校要求没有被选教师认真做好自我宣传和包装,把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展示给学生。
        据介绍,在海宁高中,有真正学问、人格魅力、有独特气质和充满青春活力、颜值高的老师才有“市场”,那些拼名气、拼高考和竞赛成绩,喋喋不休的老师,要赢得学生或许有困难。两次选课后,没有课带的教师只能再想其他办法,如通过“巡课”补足工作量。
        周彬说:“学生选老师,我们也是从小范围开始逐步推进的。部分老师也有反弹,但我对他们说,我们碰到的问题大家都会碰到,我们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为全国创造一个案例,改革是没有退路的。”
       
       “两依据一参考”:操作难
       上海、浙江明确提出执行“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即招生要依据高考、学考成绩,并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意见》还特别指出,要规范档案建设,严格程序强化监督,确保内容真实准确。“可比性”是综合素质评价很困难的一点:你做了家务,我去公益植树,他去调查水污染,没法比。而且,量很大,考生很多的时候,很难进行考核,就可能走样、造假。
        尽管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开始了对在校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上海和浙江在学生生涯规划、选科选师、走班教学、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等方面积累了先行经验。但在高校招录中却很难使用。
       不过新高考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意义在高校的自主招生方面还是很重要的。
     
       一年一科两考:上下难
       上海、浙江都从高二第一学期开始进行选考,选考后,又要重新编班,对学校来说,又是一难。
        新高考,对承考学校和办考机构来说,还有一些挑战需要应对:学考进入正轨后,学校的教学秩序会受到比较大的干扰。此外,考风考纪也将面临一定的挑战,承考学校要求具备较高的高考硬件标准。
        上述种种之难,使学校背负难以承受选择之重:
        1、分层分类走班的理想情况还比较遥远,只有少数超级高中能够做到,一般学校老师和教室只有这么多,肯定排不过来,也并不是走的班越多越好。
        2、最大的感觉——忙,学生和老师的负担都加重了。以往高三才会进入复习、备考周期,之前都在学新课。新方案出来后,学校为了能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计总分的“3+3”上来,提出将学考尽快考完,所以从高一开始就加强了备考训练。
        3、新高考后成绩难以排名,生源好的中学会有一些吃亏。久而久之学校的声誉受到影响。                   
        4、老师、学生家长对走班教学形式的不理解与不支持。有的高中名师就问,新高考下的高中学生只有晚自修、班会与体育活动课在一起,其他所有的课程学习都走班,老师同宿舍管理的阿姨是一样的定位;浙江有些学生家长冲到学校说,某某领导的儿子不走班,我们的孩子也坚决不走班。还有的家长说,孩子上初中时碰到教改,高中时又逢上新高考,他们的孩子不是“小白鼠”。学校面临的压力大。
         尽管如此,但是,浙江和上海的许多有益的探索,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新高考,确实实现了从“过度选拔”转向“尊重选择”, 从“学科成绩”转向“学生成长”,从“课堂教人”转向“课程育人”,对学生来说,新高考导向下的学习何尝不是一场冲破藩篱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