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 > 教研热线 > 正文

主题研讨会的报告

作者:佚名 时间:2012-12-04 来源:本站原创

 聂咏梅 戴希琴

 

一、大会概况

“大师思想,名师课堂”“古典诗歌内容教学”课堂教学观摩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主题研讨会,20121026日至27日在马鞍山市第八中学盛大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五百余名语文界的专家和教师济济一堂,汇聚八中,共同研讨古典诗歌内容的教学。

简短的开幕式之后,著名特级教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名誉理事长钱梦龙先生,做《语文教学:呼唤常识回归》专题报告。

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建平中学郑朝晖老师开设《风雪宿芙蓉山主人》,高屋建瓴,从文化层面解读诗意;深处挖掘,从字词入手品读诗味。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周文福老师激情执教《摸鱼儿》,“闲愁最苦,唯有君知”,辛弃疾爱国情怀被极力诠释。马鞍山市第八中学秦燕老师开设《钱塘湖春行》,四百余名与会师生在秦老师引领下春行钱塘湖、神游白沙堤。南京市初中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徐溪老师展示《古诗四首》,马鞍山市初中语文学科指导专家组成员孙旺老师激情演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福建师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孙绍振教授学术报告《古典诗歌分析:从意象、意脉到意境》,名家赏名作,大师解妙语。以树的姿态为诗立言,上海市特级教师张广录老师做专题报告《把诗当诗来读》。

                                

二、参会心得

 

一睹大师风范

1、钱梦龙老师:《语文教学:呼唤常识回归》

在众人的期待中,著名特级教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名誉理事长钱梦龙先生,做《语文教学:呼唤常识回归》的专题报告。“被人们遗忘的、最基本的常识,往往能给人们带来最真实的力量。”钱梦龙老师引用韩国车炳直《常识的力量》中的名言做开场白。

语文教学呼唤常识回归。“最基本的常识往往给人们带来最真实的力量。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常识缺失的年代,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尤其需要把常识找寻回来。语文教学中的有些常识,如同生活常识一样不可忘却。我们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上街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要闯红灯,不要酒后驾车。违反这些常识,或者影响你的身体健康,或者影响你的个人利益,或者影响公共安全。常识这些东西,在许多情况下不可或缺。”钱梦龙老师语重心长,谆谆告诫。接着,钱老师分析了语文教学怎样逐渐远离常识,具体表现为:扑朔迷离的“语文素养”,众说纷纭的“定性”难题,大量“进口”的西方理论。

谈到扑朔迷离的“语文素养”,大师指出,“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的素养!”给它界定时不能无视“语文的”这个限制语的存在;否则,就会如老师们所调侃的那样:“语文素养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语文素养”概念的泛化,势必造成实际操作上的困难,甚至可能导致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人文教育课。

关于众说纷纭的“定性”难题,钱老师认为,我国语文教育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争论不休,争论的目的,说白了只是解决一个问题: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外,是不是还要进行人文、思想教育?这个问题,实质上仍是过去的“文道之争”在新词语包装下的现代翻版。工具性、人文性,还有其他的多性,大师戏称为“性骚扰”。钱老师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并非语文课程所独有,两性的关系的表述导致“二元对立”的误解,两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师疾呼,语文教学不能复杂化,语文课不能没有语文味,不能上成了主题班会。

谈到大量“进口”的西方理论,钱先生直言批评,那些把人人能说的话说得人人不懂,就成了“专家”。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现在许多语文老师却越教越不会教。

语文教学究竟是干什么的?钱梦龙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本身,我们不能不回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上:中小学究竟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无论体制有怎样的差异,都必须把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的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民族语不仅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而且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本身,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的教育,是传承、延续、发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而这个任务在中小学的各门课程中毫无例外都由语文课承担。

钱老师说指出,“生动活泼的、高效的语文教学只能是生动活泼、高效的语文训练的结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必然途径。”关键在于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真正帮助学生学会读书。钱梦龙老师列举《论雷峰塔的倒掉》教学案例:“居然”比“果然”好。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得到真正体现。

语文教学还要不要训练?钱先生大声为训练正名。训练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基本形态,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实践活动,语文训练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读写听说的实践。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才是语文教学的成功。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致忘记了当初为何出发!”大师引用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名言,震耳发聩。

这位83岁高龄的老人,思维敏捷,目光睿智,语言风趣,一个小时报告,精彩纷呈,不时激起全场热烈的掌声。在主持人的提议下,全体起立,向老人家鼓掌致意。休会期间,大家争相与钱老师合影,请老人家签名题字。老先生笑容满面,一一满足钱粉们的需求。

2、孙绍振教授:《古典诗歌分析:从意象、意脉到意境》

快人快语,讲座伊始,孙教授便指出古典诗歌的解读现状堪忧,许多经典的诗歌被误读,因此对于经典的诗歌解读需要更多的美学知识,需要更多人努力。他通过部分学者对《咏柳》分析的错误,来例证当今学术界对诗歌解读的失当的严峻局面,接着他通过自己的精辟分析,将《咏柳》的妙处一一道出,并由此提出他的意脉理论。

诗歌需要审美的发现,真·善·美既可以结合,也可以错位,对于诗歌的解读应该用审美的价值尺度来分析。中国诗歌多是诗言情,我们解读诗歌一定要抓住诗歌的“情,而“情”的特点是“动”,是感动、促动、激动,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霜叶”带给了诗人的激动,这一瞬间便成就了这诗。同样李白的《静夜思》,诗人一开始是“疑”,于是便“举头望明月”,但在瞬间疑问就消失了,思乡之情被呼醒,这便有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要发现诗中的“美”,并非易事。作品是封闭的,我们自己的眼睛也只能发现和关心自己眼中的事物,所以“审美”便困难,怎么办呢?孙教授告诉我们要敞开自己的心灵,我们要用“动”的意脉来说出作品的秘密。

那么,该怎样掌握意脉呢?孙教授引用杨载《诗法家数·绝句》的话,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诗句句法和语气的变化,句法和语气的变化往往隐藏了意脉的转折。孙教师通过陆游和叶绍翁两首《游园不值》进行比较分析,告诉我们如何分析意脉的转折,同样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将声音的延续性转化成诗歌的戛然而止,这样反而留有余味。孙教授还举出反例,杜甫的绝句历来不被称颂,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意脉的转变,其绝句总是只有画面。

孙教授借用明代人张岱反驳苏轼“诗中有画”的观点,认为诗中有画,不是好事,画是静止的空间艺术,而诗是运动的时间艺术,诗中之画应该是动画,动画背后是动情,动画才是好诗。

在此基础之上,孙教授总结了古典抒情诗意脉运动的三种形态:(1)瞬间转换;(2)持续延长;(3)层次提升。

当然,绝句这种诗歌形式可以用意脉来分析,律诗应该也可以运用这套理论来解读。孙教授以杜甫的《春夜喜雨》以例,分析出杜甫开始是心中默默地高兴,到诗的结尾发生了转折了,心情是一种难言的喜悦,由“轻”便“重”了。同样杜甫的《登高》在意脉的转化亦是有的,而且变化更大。

其实词的解读也是如此,孙教授通过对李清照的《声声慢》的独特解读,将诗人的“情感”的不合理,理解成“无理而妙”。上阕是写时间快,下阕是写时间的慢,这种意脉的转化,最后只能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综上所述,无论是像陶渊明的《饮酒》那种情感平淡的诗,还是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这种情感强烈的古风诗,都可以通过情脉的分析来理解。

3、张广录教授:《把诗当诗来读》

张广录教授,现任职于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特级教师。 20121026日上午,他较全面的展现现代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共性,诙谐地批判“某些语文课就像一块朽木上插着花”,而企盼教学当以不同的视角展示语文诗词教学中的另一种可能性。

更令人震动的是,全场报告,从始至终,张教授都是站立着讲述,他说:留到最后的观众总令人感动,更值得让我起身立说,来完成这场报告。话音刚落,掌声如潮。其间,观众们听得入神,有几次想规劝张教授坐下讲解,但他坚持以树的姿态,直言自己对古典诗歌教学的认知,赢得满堂喝彩。

一、直言不讳:当下的古典教学中的“教”

现在,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要教古典诗词,张教授指出老师们在教学时基本遵循两个层面:一是浅层阅读,即根据课下注解进行简单释义;二是深度阅读,传情达意,这讲究两个维度,即内容维度和技巧维度。内容维度是指老师不仅教出诗歌里蕴含的历史文化,有的还能教出哲学;技巧维度则是老师教出诗歌中的起承转合的变化等。

 在张教授看来,语文老师使用的以上这些教法是基于对古典诗歌的认知: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诗言志。许多人认为,诗意是读出来的,诗是诗,意是意,至于意的多少大小高低是由读者决定的。著名学者特里林就曾经评论:诗,存在于虚像之中。因此,许多学者专家认为诗的“虚像”才是诗,诗的真正的东西存在于读者所看到的虚像之中,而这才是教师可以传授的主要内容,而这种“虚像”本身就是由语言、历史、现实与读者共同产生的。

张教授认为,当下的这种“虚像”并不能代表诗歌本身,必须认识到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如:“李白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随着时代的变迁,在读者的代代相传中就产生了诗意的扭转,变诗歌本身的感时伤怀的忧郁之情而转为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耐人寻味:教诗比读诗更好玩

读诗,人不同,读出的意味也就不同。正因此,张教授指出,当学生用直觉去读诗时,较能形成一个比较鲜明的判断,而这个最初的判断能帮助老师分析学生的语文素质及个人文化修养等层面。

他指出,诗的语言具有渗透性,这种力量能渗入读者心扉,令人感同身受。正因为诗歌具有独具魅力的语言,因此被誉为语言的皇冠。

紧接着,张教授指出了古典诗歌中的可以传授的奥妙: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所处于“语言未完成状态”,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填充不同的内容;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具有模糊性,既像A又是B,潜藏着许多的内涵。正因为诗歌有这样的奇妙的语言形态,所以总让人觉得有无穷的妙用在里面。

因此,从诗里能读出什么,这取决于你的境界,人格和修养,取决于你是谁。人在变化,对诗歌的理解就在不断的变化。学生在读诗时,老师当遵循学生的感受去读,不可破坏学生对语言赏析的第一感觉,这样只会扼杀学生对读诗的兴趣,这就好比你唤醒一个熟睡的人,让他服安眠药再睡一样,是一个道理。

三、期待回归:古典诗歌教学当教诗歌本身

库切曾说:“然而,虚像代替了诗本身。在新批评之后,没有任何一个统治学界的学派还愿意处理诗歌本身。”张教授由此指出,当下教学当回归诗歌本身。他认为,任何一篇伟大的作品都是表现人类普遍的感情,都是人类宝贵的情感情绪珍贵的显现,都是人类的所有文学作品的共性,这并非是诗歌独有的。因此,诗歌教学中不可只教诗歌中呈现的共性,而更多的当教诗歌所展现的个性。

那么中国古典诗词的不可替代性特征是什么?它的不可替代性是什么?张教授总结了如下特征:分行和韵律,这是古今中外诗歌共同表象特征。而诗有两种存在方式:文字与声音。以文字形态存在的诗词是处于睡眠中的静态生命体,而教学中还当把文字的诗词唤醒,让文字还原于声音。

因此,回归本相,用声音来激活诗词本身所蕴含的奇妙生命力,这就是当下诗歌教学还可以走的新路。张教授指出,百度国画,“行吟图”长达三千多幅,“写诗图”却一幅没有,“诵诗图”也仅有一幅。足以可见,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吟出来的。吟,是不讲究曲调,根据情感的变化而变化,没有固定的标准,将诗歌用声音的方式呈现出来。诵,也如吟一般。而“重音”的强调,只是受到西方语言的影响罢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情达意,主要靠平仄、长短、清浊、声母表情、韵母表情等来完成。遗憾的是,中国古代的诗歌有这么多的传情达意的方法,可是现在统统消失。把汉语当英语来教,汉语表情达意的方式被局限为字义诗。

张教授再三指出:当下语文教师的责任,便是将古典诗歌还原于历史的真相,诗歌本身的本相。

 

二赏名师风采

上午10:00,展示课开始。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建平中学郑朝晖老师首先登场,开设《风雪宿芙蓉山主人》。

高屋建瓴,从文化层面解读诗意;深处挖掘,从字词入手品读诗味。“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短短的二十个字,刘长卿这首浅浅的五言绝句,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郑朝晖老师引领着学生体会诗歌核心意象的文化内涵,逐步加深对诗歌意境的认识和理解。

旧诗新教,浅诗深教,娓娓道来,层层推进。这堂诗歌教学课,虽然缺失有些语文课的热闹,但无论是目标的设置、对课堂的驾驭,还是对学生的评价,特别是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高超的课堂的调控能力,郑老师都展示出一位特级教师的风范,有高度,有深度,朴实无华,这是一节精彩的语文课,更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

第二节展示的是辛弃疾词《摸鱼儿》,马鞍山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周文福激情执教。“闲愁最苦,唯有君知”,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被极具有表演天分的周老师极力诠释。

解构“愁”字多重内涵,感受词人英雄情怀;体会对比和化用典故的妙处,理解辛词的作品风格。精美的课件,精致的板书,展示出授课者极高的素养。伴随一曲悠扬的乐曲,周老师深情朗读,再次引爆课堂气氛,学生已然被稼轩炽热的爱国情怀感动,更被周老师倾情演绎感染。

精彩之后,还是精彩。互动评课,也是别具一格。上课教师和学生,还有听课专家和老师,主席台围坐。古诗教学要表现三境:情境、心境、意境。明白,厚重,灵动,有所生成,留有空间,一堂好的古典诗歌教学课必备要素。横看成岭侧成峰,开放式评课让与会者获益良多。

已是中午12:20,与会者仍是意犹未尽,上午的“古典诗歌内容教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完美结束。

伴随着悠扬的古典音乐《西湖春》,下午的展示课拉开了唯美的序幕。精致典雅的西湖美景图片,自然、流畅、充满热情和感染力的导入语,很快把学生引入了诗歌的意境。诗意课堂,浸润心灵。来自八中的秦燕老师开设《钱塘湖春行》,四百名与会教师在秦燕老师的引领下,和初一学生一起春行钱塘湖、神游白沙堤。

接着展示《古诗四首》的是南京市初中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徐溪老师。指导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美;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歌的情感美。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徐老师引导学生从写景中领悟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笔下的乡愁,领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南宋才子诗,江南才子课。马鞍山市初中语文学科指导专家组成员孙旺老师激情演绎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慷慨激昂,气氛热烈。以读促教,师生互动,与会者再次分享了一场饕餮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