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 > 成果展示 > 正文

作文教学新视野:作文生活化

作者:佚名 时间:2012-11-28 来源:本站原创

汤池中学语文组  刘召元


[内容摘要] 一线教师作文教学中的困惑折射出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三个典型课例分别从思维训练、观察生活的能力训练、语言描写训练三个重要方面来建构一个作文教学体系的框架,而专家的座谈则是对三个课例的完善和发展,勾勒出了“生活作文”的轮廓。对语文教育家们的理论和经验的继承则为“作文生活化”理念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经验保证。

[关键词]改进作文教学   想开去   细观察   抓主要特征   唤醒个性   三个发现   作文生活化

2007年春季教育部课程发展中心组织实施的“新课程国家级远程研修”全面展开。初中语文在团队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智范先生、副教授郑桂华先生的领导下组织了六个研修专题。其中作文教学为一个专题即“改进作文教学”专题。此专题可以说汇聚了当前语文教学工作中各个层次的工作者(有一线教师、在读硕士、特级教师、大学教授等)。所涉及的有关作文教学的面之广、层次之深、触及的现实问题之多,是前所未有的。笔者有幸全程参与了此项工作,感触最深的就是:此专题的开设为我们今后的作文教学工作指明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作文生活化。即让学生走进生活,写“生活作文”。下面就结合本专题谈一点看法。

    关于作文教学的现状,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几位一线教师几乎都谈到了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学生们普遍存在积极性不高、“唯分”思想严重、功利性很强、缺乏真情实感、缺乏创意、无视教师“愚公移山”般的劳动……等一系列问题。而教师方面要么从功利的目的出发,不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实际的写作能力,而是一味的引导学生去应付考试,把写作当成“敲门砖”;或者一味象愚公般的劳动却无法感动学生这个“上帝”等问题都处处存在。其中郑桂华副教授谈到某市的一次中考关于“战胜脆弱”的作文有25份试卷中就有22份是写自己的父母双亡的,其实这些孩子的父母大都是好好的;泉州市五中的袁敏老师谈到写亲情大多学生都写亲人冒雨送自己去医院的模式等,都充分显示了现实中学生作文缺乏真情的无奈。这也表明了我们现实中作文教学正在走向一个又一个的误区。面对这样日趋严重的现实,我们如何改进作文教学呢?

    针对作文教学中诸多困惑,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专题的三个典型课例就分别从写作思维、写作素材、写作语言三个不同的重要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其中郑桂华老师的执教的《打开作文思路》中“想开去”的教学思路尤其值得我们关注。郑老师要求学生在拿到一个话题(题目)后,要围绕此话题尽量“想开去”,按她的要求就是想得“多一点,远一点,具体一点”,去想“贴近你的生活的东西”,落实到“细节:何时、何人;具象:何物、何景”“选自己熟悉的具象”然后“建立关联”,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一次“角色置换”:让学生站在阅卷老师的角度找出最能让你眼前一亮的、特别能引人注意的话题、内容来展开写作,这样所发现的视角、挖掘的内容尽量能新颖、能吸引人,而且又有话可说,从而将学生引入到一个良好的写作状况中去,这确实是一种极佳的促进写作的途径!为学生打开思路提供了极好的方法!不失为我们语文教学不断探索后的一大新成果!

在另外的两个课例中,来自浙江慈溪市上林中学余新兴老师执教的《写我所见 写我所想》,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空话大话”的问题,试图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的“细观察”能力的教学,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学生对生活的内容进行细致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力图从生活中吸取写作的源泉,实为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而同样来自浙江省慈溪市新浦初中的沈建军执教的《人物的肖像描写》从“落实到语言的实践”出发指导学生如何“抓住人物特点,抓住主要特征”来描述人物。同样着重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作文训练内容:语言的实践。至此,我们把这三个典型课例串成一条线就不难发现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思维训练:想开去,打开思路。

观察训练:获取写作材料。

语言训练:抓住主要特征,用有个性的语言进行描述。

这三点串起来不就是作文教学主线吗?而在“专家座谈”栏目中,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巢宗褀先生和浙江的著名特级教师黄孟轲老师分别进行了总结和点评。教授多年来为开展新课改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材料,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目前中学生作文现状还处于“缺少积累,思想不活”的状况,要求作文教学要建立“语言反应机制”,不失为高屋建瓴之说。而老师则结合亲身实践认为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主要存在“五无”的问题:无序,无作为,无效,无美,无物。认为学生处于“失语状态”(无话可说)。为此,他认为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个性“唤醒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语言”;认为“观察是所有作文的基础”,老师要帮助学生“把生活转化为语言”,并结合亲身实践指出教师要与学生“同步作文”(即下水作文)来“体现教师的力量”;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三个发现”即“题材的发现,题旨的发现,视角的发现”。这些精彩的评论与前面三位老师的课例可谓相得益彰。至此,我们不难发现本专题对我们中学作文教学的指导意义:深刻地反思了作文教学所面临的现实,全面提出了一套较以往的作文教学更为明确、更易于实践的、更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和指导原则。照此专题所开创的局面发展下去,我们的作文教学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作文生活化的时代。即提倡“生活作文”,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把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有生命活力的、充满个性的作文。

其实关于“作文生活化”的论题许多教育家均有论述,只不过我们一直没有大张旗鼓地实行而已。叶圣陶先生曾对生活与作文有过精辟的论述。首先,他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作文论·诚实自己的话》——《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可见他是反对为写作而“作”的文,而是要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关于写作素材,他说:“知道这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充实的涵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作文论·源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进而他指出:“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 (《作文论·源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他在另一篇文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中进一步指出学生只要有了生活的积累就可以随意地从生活中抽取能触动自己灵感的素材进行自主地写作训练,而不必受教师题目的限制,他说:“自己要作的题目似乎不多吧?不,决不。一个中学生自己要作的题目实在很多。上堂听课随时有新的意想,新的发现,是题目。下了课,去运动,去游戏,谁的技术怎样,什么事情的兴趣怎样,是题目。读名人的传记,受了感动,看有味的小说起了想象,是题目。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如种树,如养鸡,如窥显微镜,如测候风、雨、寒、温,都是非常有趣的题目。校内的聚会,如学生会、交谊会、运动会、演说会,校外的考查,如风俗、人情、工商状况、交通组织,也都是大可写作的题目。这些岂是说得尽的?” “我们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而无所谓练习:这就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完全一致了。”(同上)我想,郑桂华老师的“想开去”的思维训练不是这一观点的很好的落实吗?

    而另一位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张中行先生则通过非常形象的比喻指出了作文与生活之间的重要关系:“把作文由‘象牙之塔’拉到‘十字街头’是有利无害的”(《作文杂谈·什么是作文》)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强调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写作的源泉,而不应把视野局限在校园里。

    无独有偶,于漪老师、魏书生老师在谈教学经验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于漪老师说:“学生的作文是他们情感、意志、道德的反映,是他们自己的生活或周围生活的写照”(《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189页,于漪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月第1版)这也明确地指出了学生的写作来自他们的生活,只有接近生活才能写出好作文。魏书生老师在谈自己的作文教学经验时的一番话,我认为也是他对“作文生活化”的实践和总结。他指出:“(1)选题切合学生实际。作文题目最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喜闻乐见的事,或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人或物。(2)细心观察。我们身边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素材的能力;身边不是缺少乐趣,而是我们自己缺少发现乐趣的能力;我们身边不是缺少丰富、深刻的哲理,常常是我们缺少发现丰富、深刻的这里的能力。要发现这些,就要细心观察,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一个观察力敏锐的人,即使对于极普通、即一般的环境,他也能看出许许多多值得爱、值得写值得讴歌的素材来,他也会充满了写作兴趣。(3)力争将写作变成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到写作是工具,使用这一工具分析改造世界,会使自己头脑更清醒、更无私、更坚强、更乐观、更轻松,会使自己和别人和集体和社会相处得更和谐。学生们喜欢那些自我教育的日记题目,喜欢那些谈学习方法的日记题目,喜欢那些谈处理人际关系的题目,因为需要才喜欢。写作一旦成为一种心理需要,常常能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魏书生教育工作漫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明确指出“当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的时候,他的写作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同上)。这些教育家们用他们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作文生活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我们可以这样说:“作文生活化”势在必行!

实际上,《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对于中学生写作就有明确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有明确规定:“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提倡自主拟题,多写自由作文”。因此,我们可以说本专题是对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次很好的落实,更是利用网络这个更现代化的平台对语文教育专家们的经验和理论的一次全面的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远程研修的不断深入,我们的作文教学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作文论·诚实自己的话》——《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

2、《作文论·源头》——《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同上)

3、《作自己要作的题目》——(《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同上)

4、《作文杂谈·什么是作文》——《张中行作品集》(2)(张中行著,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5、《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189页)(于漪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月第1版)

6、《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魏书生教育工作漫谈》(魏书生著,漓江出版社出版,20056月第1版)

7、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