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 > 成果展示 > 正文

让爱在笔下流淌

作者:佚名 时间:2012-11-28 来源:本站原创

——例说情感体验在写作中的运用

岳西县汤池中学   徐文芳


写作是主观情感的抒发,负载着人生的泪或笑,蕴藏着生活的美与丑。“观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意溢于海”。一部作品也许只有渗透了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

可是,我们的学生更喜欢甚至于习惯了在玉屏风上绣金丝雀,写作只求精致华美,没有生命活力,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那么如何让我们的作品拥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和经久不衰的魅力呢?我想,也许只有运用生活中那些最朴素最真实的情感体验,让爱在笔下流淌,作文才会具有血肉,一个个沉甸甸的生命质体才会跃然纸上。

一、与家人相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毛诗序》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感染读者并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往往在于用情感唤醒了情感,用心灵拨动了心灵。情感是写作活动中的催化剂,一个对客观事物毫无情感体验的人,是写不出什么好作文的。因此我们需要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并教会他们将丰富的情感体验运用到写作中去。

    家庭生活是最真实的,也是最动人的。亲情是人生高飞的翅膀,又是失意的港湾。写作是情感的宣泄和表达,如何把无处不在的亲情化作同学们笔下动人的篇章,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们去触动学生敏感的心弦,并撩拨激荡其内在的情愫;去捕捉亲情细节, 让细节过程来打动人,让爱流淌于笔端。

前段时间我让学生写关于亲情的作文,有两篇学生的作品《夜深沉》、《我到县城去读书》,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两篇作品都饱含着作者最真实的情感,但语言却平实简洁,甚至过于拙朴;细细品味,质朴中又都含着真情。

文中有几处细节描写很真实感人,《夜深沉》有这样几段描写:

父亲在别人面前是很少说话的,但如果在家中和妹妹在一起时,却常常说笑。每当见此情景,我都很生气,因为父亲坐在我面前几乎很少说话,我不明白妹妹是用什么魔法打开了父亲的话匣子。

在我读初三的时候,因为要进行中考,每天晚上要上自习课,路又比较远,所以我让父亲晚上接我回家。他答应了,我当然很开心。

每天晚上下课后,我走出校门,在路旁,便看见一个人骑着摩托车,执着地守在那里。沉默,等待着……那瘦弱的,孤独的身影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留在夜色中……

父亲分明看到了我,他把车子骑了过来,我走上前去,喊了声“爸”。父亲没有答应,他似乎听见了,又似乎没有听到,他一言不发。我上了车,父亲就开车载我回家。夏天的夜晚,蚊虫很多,飞进了父亲的眼中。他用手驱赶蚊虫,并停下车,揉揉眼晴。动作是那么迟缓,显得十分笨拙,我心里油然生出一种怜惜和愧疚。

父亲在路上一言不发,但我似乎觉得被浓浓的父爱包围着,沉默超过万语千言。这熟悉的,沉默的夜晚,我和父亲坐在车上,天地空悠悠的,仿佛只有两个人。深深的夜幕下,有一辆行驶着的摩托车,发出微弱的光亮……

现在我已在高中学习,远离家长,但父亲夜晚接我回家的情景却历历在目。沉寂的夜晚有一辆行驶的摩托车,车上有两个人,都沉默不语,向着回家的方向。夜晚那么的深沉,那么深沉的夜晚……

内容很平常,没有什么特别,只不过是用普通人的眼睛去发现普通的父亲一些最普通不过的动作。但是从作者对父亲迟缓、笨拙甚至略显老态的动作描写中,我们还是感受到了父亲与儿子之间微妙的关系。儿子与父亲一样,深深地爱着对方,却不想让对方明察自己的爱。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

《我到县城去读书》中也有一处:

在去学校的路上,父亲和我说了很多,叫我在学校要用功读书,能考上不容易,还叫我在学校里注意安全,注意身体,不能怕花钱,而不吃饱饭,没钱了和家里说一声……父亲的话,我一直点着头。

到学校了,父亲左手拉着箱子,右手拎着被子,而我却只背着一个轻轻的背包,我说我要拿被子,父亲没有给我,只是说拿起来不沉。父亲由于体格比较矮小,所以在人群中行走显得有些困难,我跟在父亲的背后,父亲的背囊永远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作者把对父母的情感通过笔尖,自然而然地流泻于纸上。读来我的心灵也随之跃动,心灵深处的情感也随之点燃,继而蔓延。就像《背影》带给我们的感动一样,这让我想起《背影》中父亲提着橘子蹒跚爬越栏杆的背影。

二、与古人对话-----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总关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我们的学生应该在文学作品的渐染和熏陶中,弘扬人文情怀,积淀情感体验,形成诗意化的内心;并能够依据自身的人生体验去逐渐开掘、丰富自我,感悟生命。

下面这首以诗人杜甫为题材的诗,是学生向校报投稿的作品,这首诗的情感表达令人耳目一新。

如果,回到唐朝

如果/可以回到唐朝/我一定选择与他相遇/然后/做他美丽的新娘

我不在乎/那被秋风所欺的茅屋/只希望/在雨脚如麻的夜里/为他分担一丝/内心深处的悲凉

我不在乎/一生随他流浪/只希望/在每个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亲手煮一碗热汤/温暖他那饱经风霜的饥肠

我不在乎/他那忧国忧民的心里/装不下儿女情长/只希望/与他携手/走过乱世的沧桑

如果/真的可能回到唐朝/我还要兴修千万间广厦/大庇天下的寒士/实现他/最大的梦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庄子》也描述出了真情假意的不同艺术效应: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发而和。 反思现在的作文教学,往往都是华丽的外表下充斥着空洞的情感,语言看似生动,但难以掩盖其空虚的心灵。

如果可以回到唐朝,我一定选择与他相遇,然后做他美丽的新娘”,这种抒情是情至极处,不用假托,无须遮掩,显得激越奔放、直率动人。这首诗直接抒怀,爱在笔端流淌,情感表达淋漓酣畅,深情赞美诗人杜甫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女生的美丽情怀,让我们感受到了更为强大的情感张力。且情感之美与形式之美构成了这首诗的骨肉,构成了一个摸不着、触不动,似乎远在天边,却又近在咫尺的诗意之境。

三、与自然同行——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海德格尔说,“人是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也有人说“每一个人在内心都是一个诗人,直到最后一个人死去,最后一个诗人才死去”。我们要教导我们的学生爱自然、爱社会、爱生活,并学会于自然、人、社会中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

有篇学生的作品《我的春天多了一抹绿》,其中有这样的两段:

含羞的春阳只轻轻的从薄云里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线,地上的人影、树影显得格外微淡。野花已开得星星点点,淡淡的粉色在风雨中摆动,像是媚弱的村姑,打扮得简单而秀美。抬头仰望辽阔湛蓝的天空,偶尔有只飞鸟从头顶飞过,唱着属于这个季节的歌谣……

梨园的花都开了,刚刚摆脱了严冬的束缚,便迫不及待的将点点泛黄的新芽绽放枝头,尽管还不够雪白,但此刻足以让你惊叹。这是个花语漫天飞扬的季节,她用自己独特的纯洁诠释着宁静与和谐,编织着一个斑谰的梦。桃花也都开了吧?不觉中我已嗅到你的芳香。红的、粉的、淡的、艳的……最爱那含苞待放的骨朵儿,翘在枝头,等待着,等待着春风的安抚,春雨的洗礼,然后以最美的姿态绽放在我的眼前。这是个充满幻想,充满希望的季节,沉睡的大地在不觉中得到了新生。跳动的音符奏响了岁月的恋歌。仰望天空,安静地欣赏它的深蓝,发现自己的心里也多出一抹绿色,我把它烙在心底,取名叫“希望”。

这不是无病呻吟,也没有矫饰之情,。自然美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如果学生能走近自然,他们就能开阔视野,丰富感知。“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我们要用心灵去感受自然和生活,品味积淀心中的那份情思,将思想的触角延伸到心灵的深处,寻找那份期盼和感动。当对生活的感受达到了一定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不吐不快,真挚的情感就能汩汩滔滔地流注于笔端,释放出浓郁的情思。

另有一篇《老屋草色》中这样写道:

当第一片桃花娇羞地绽放笑脸时,你终究还是按捺不住自己的性子猛地跳出来。爱你那露出的鹅黄色外衣,粉嫩粉嫩的。在这一片片单调的黄中,你的绿似一抹重重的油彩,夺去了所有的目光。爱你那蓬勃的绿,仿佛夏日莽原上蓬勃升起的绿色的火焰。渐渐地,你变大了,如一个成熟的孩子,沉稳而静默。转眼间,无际的原野上便挤满了你绿色的倩影。当然,从小与草共处一室的我深知它的个性。

从我出生的那天起,父亲便带着我住在低矮的老屋里,老屋的一点一滴成了我记忆河流里永恒的画面。黑色的瓦砾,用泥糊成的粗糙的墙,伴着挥之不去的阴暗与潮湿提供了腐菌类的生物良好的休憩场所。还有那一根根挨着墙角生长的,争夺那一丝丝从屋檐缝里洒下的阳光的绿色植物,也见缝插针地挤出来。可想而知,这里长出的几近杂草的植物自然不能与天然的或加以修饰的盆景相相媲美,但仍有一副倔强的脾气。我常生气的将它们逐一铲除,心里有些许得意。可是没过几天,它们便又疯狂地集结起来,长势茂盛。对此,我常实施在我所认为的“斩草除根”的方式,连那几丝根径也一扫而光,本想得一夕安寝,却又总在我忽视的目光中莫名的乘机探出身来,拼命地向上来。几经周折,奈它不过,只好放它一马,任它肆意地伸展着自己的腰身。渐渐地,也就习惯了这有绿色生命滋长的小屋。

不作空泛的哲学思考,没有空发议论性的感叹,也没有引上几句名言,打造几个比喻,再来几个排比,堆砌几句古诗,文章亦文亦白。这篇文章中作者与杂草“对峙”的描写,情感饱满而真切。作者不刻意求工,更不雕章琢句,而是以平淡笔墨将“情感”投入到身边好景中去,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其实是一亩亩需要去开垦的精神田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从生活中获取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我们的学生要懂得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关注生活,记录生活,体味生活。当那些零碎的意识和认识成了某些特定情绪和思想萌发的基础时,我们才能获得震撼自己内心的东西。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断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是作文教学之本。情动则辞发,因此作文需要从身边寻找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