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学管理 > 高考之窗 > 正文

何必谈考色变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3-15 来源:安徽心理学会

情景一:小李,女,18岁,高中三年级学生。她文静、听话、胆小、自尊心强。她父母均是知识分子,希望她考上名牌大学。小李在校严格遵守纪律,学习成绩优异,深得老师器重,年年被评为三好生。升入高三后,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经常给学生加班加点,学生负担很重。小李学习得更加勤奋。此时,每逢考试和重大测试的前两天起,小李总担心自己考不要好,无法向父母老师交代。考试时小李慌乱、焦虑,还伴有呕吐现象发生。她根本无法集中精力考试,原来已复习的内容也无法记起,屡屡考试成绩不理想。

情境二:“老师,我有点考试焦虑,请帮帮我。”小红还没坐定,就匆匆地说。

 “是吗,考前有点紧张是不是?但并不是所有的考前紧张都是考试焦虑。”心理咨询老师解释道 。

“不管是什么,反正我每次考试之前,都非常紧张。”

“具体表现是什么?”

“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会失眠,考试的时候会头晕、手心出汗。每次考前都要吃止泻药,不然考试的时候就会上好几次厕所。”

 

像小李和小红这样每当遇到考试,就感到紧张、恐惧,影响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心理学上称为考试焦虑。考试焦虑包括两种基本成分:一是对考试结果的担心;二是有担心引起的身体反应。前者称为认知成分,后者称为生理反应成分。考试焦虑经常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层面上的忧虑、紧张、恐惧、思维紊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效率下降,情绪抑郁,易怒烦躁,缺乏自信心,夸大失败,依赖性强和独立性差等;二是行为层面上的坐立不安,采用逃避方式进行防卫,或者无心作答,过早离开考场等;三是生理层面上的肌肉紧张、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头昏、恶心、大小便频繁、睡眠不良、食欲减退和肠胃不适等。

一般来说,导致考试焦虑的主要原因在于: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以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考生缺乏信心,错误低估自己的能力;考生过度疲劳,加上心里紧张,影响大脑供血;考场气氛紧张,考生考前准备不充分等等。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考生在考生中产生情绪紧张,这样大脑皮层会出现一个与它相应的优势兴奋中心,由于这个兴奋中心的存在,按照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相互诱导”的规律,储存信息的那部分大脑皮质出现了抑制状态,以致本来很熟悉的知识也回忆不起来了。由于这种诱导引起的抑制,又按照“相互诱导”的规律反过来增强大脑皮质上与精神波动互相联系部分的兴奋,因而使情绪波动更加激烈。如此循环往复,使整个大脑的联系系统的化学变化发生混乱,直到最后发展到超限的程度,而引起“怯场”的局面。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忧虑、担心、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情绪状态,是某种特定的不愉快情绪。考试焦虑是由考试评价情景所引起的焦虑。考试焦虑从发生的时间来看,可分为准备考试阶段所产生的期待性焦虑和考试状态下产生的焦虑,即“怯场”。焦虑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正常焦虑和过敏性焦虑。凡是由正客观情境引起的正常人的焦虑称正常焦虑。如,当前学生面临关键性考试时的焦虑情绪,就属于正常焦虑。过敏性焦虑,是指焦虑不是来自客观情境,而是来自已经受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如,一个神经过敏的人,经常会处于一种比较高度的觉醒和紧张状态,往往对一般的中等困难任务做出过敏的反应。

焦虑作为一种情绪状态,是通过激活水平来对学习产生影响的。适当的焦虑可增加活动力量,积极沉着应考,以提高考试成绩;无焦虑则缺乏动力,难以提高考试成绩;而高焦虑,则往往成为考生的一大心理障碍。正常的考试焦虑知识轻度的紧张感,类似于一种恰到好处的兴奋水平。在适当的焦虑情绪下,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行为镇定而理智,它是有利于学习、考试的情绪状态。但是,如果我们在考试时处于高度的焦虑状态,就会表现出紧张过度、心慌意乱、恐惧、思维混乱和行为失常。

考试焦虑的心理调适

形成适当焦虑,积极沉着应考,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建立起适合自己的考试心理调控机制。

1、建立合适的目标。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激励公式指出:激励力量=目标效价×期望概率。目标效价是目标价值的大小,由目标对人的心理意义所决定,心理意义越大吸引力就越强,激励的程度也就越高。期望概率是指一个人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大小所做的主观判断。估计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其激励力量也越大。同样,估计成功可能性大的事情万一失败了,相应的打击程度也越大。因此,我们要正确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期望值不要定的太高,要正视现实,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适度的目标,这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2、调整自我认识。首先,要正确对待考试。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有“英雄一去不复返”的悲壮,天生我材必有用,条条大路通罗马。李嘉诚就没有上过大学,比尔·盖茨大学也没有毕业。其次,要正确认识考试的难度。没有难度的试题是不存在的。就高考而言,由于是具有选拔功能的考试,所以试题总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你觉得难,别人可能觉得更难,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

3、矫正认知策略。心理学家艾利斯曾说:“人的认识直接影响情绪,错误的或不现实的认识会导致异常的情绪反应,进而产生各种身体和心理病症,如果矫正了认识,就能改善情绪反应并消除焦虑症状。”因此,我们对自我和外界事物须有正确的认知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高焦虑学生倾向于使用这样的认知策略:在对待问题的时候,认为自己的能力水平比较低;认为自己生活中的失败比较多,对自己的失败控制能力比较差;认为自己不会有好的命运,而且自己无法改变自己的这种命运;认为自己周围的人不关心自己,自己对这种关系不满意。心理学将这样的认知策略称为“焦虑诱导认知策略”。而低焦虑学生则倾向于使用相反的策略: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自己的能力可以应付很多问题;认为自己生活中的失败很少,而且很多失败是自己可以控制的;认为自己将来会有好的未来,自己基本可以左右自己的命运;认为周围的人是喜欢自己的。认知策略的矫正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来实现:首先检查自己的担忧,将与考试相关的担忧事项排列出来,然后对各种担忧进行合理性分析,剔除不合理、不必要的担忧,再从反面做危害性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的反应。

心理训练

考试焦虑学生缺乏在特定情境下控制自己的能力,因而我们有必要进行心理行为再造,使我们在紧张时能够运用意念控制、调整呼吸等多种方法松弛躯体,转移注意力,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以达到克服考试焦虑,调整应试心理状态的目的。

1、自我暗示法。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能唤起良好的情绪,而消极的自我暗示则会使人产生不良的情绪。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自我暗示语。比如:紧张时,可以默念“放松、放松、放松”;心情烦躁时,可以默念“平静、平静、平静”;心灰意懒时,可以默念“我行、我行、我行”。

2、呼吸缓解法。紧张焦虑会导致呼吸不由自主地加快,从而导致“过度呼吸”。急促的过度呼吸会引起一些生理变化。如心跳频率和强度的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唾液分泌减少,恶心呕吐,肌肉抽搐等,这些变化都是来自自我调节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所以,在焦虑紧张时,想通过意志让自己不冒汗、不心慌是十分困难的,此时我们可做的一种最简单、最有效的努力就是控制呼吸,通过呼吸缓解焦虑。

3、放松训练法。放松训练是指通过循序交替收缩或放松自己的骨骼肌群,细心体验个人的肌肉的松弛程度,最终达到缓解个体紧张和焦虑状态的一种自我训练方式。采用放松训练法应先放放松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双眼微闭,两脚着地,双手自然放在膝上,脚与肩同宽,排除杂念,意念集中,进行胸腹式呼吸。全身肌肉松弛的顺序为:手掌—五指—手腕—前臂—肘—上臂—肩—头部—颈—嘴—舌—眼—背—臂—臀部—大腿—小腿—足背—足趾。具体操作方法是:先使肌肉紧张并加以体验,再使紧张的肌肉松弛并加以体验,以体会两种肌肉状态的区别,从而使肌肉彻底放松。例如要放松手掌和手指肌肉,先应握紧拳头并体验握紧拳头的紧张感觉,然后放松拳头并体验松弛感觉,再用力伸展五指并体验松弛感觉。这样全身肌肉放松后,精神也会放松。于是,大脑皮层唤醒水平就会降低,全身骨骼肌肉张力就会下降,呼吸频率和心率就会减慢,血压就会下降,四肢就会温暖,头脑就会清醒,心情就会轻松愉快,全身就会舒适。从而防止考试的过度紧张反应。

4、想象放松法。人的想象具有暗示、补充、预见功能。考试前,我们提高对一些广阔的、宁静的、舒缓的画面或场景的想象,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如你平躺在床上,说:“想象一下你来到大草原上,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绿草地,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你深深吸了一口气,丝丝凉意传遍全身。你感到十分放松、十分平静、十分惬意。”

5、解除疲劳法。当考试时间较长,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思想非常集中,书写量较大而产生疲劳时,要不时给自己一些调整状态的短暂间歇,伸展四肢和腰背,活动手腕和头颈,摇摇手指关节,这样可以避免过分紧张和疲劳,帮助自己维持良好的机能状态。如果感到手指非常紧张,甚至影响握笔、写字时,则应先放下笔,活动手腕,手臂自然下垂,轻轻地摇几摇,也可以双手交叉按压指关节,双手举至面部自上而下干洗脸56次,这样手也会放松许多。

6、宣泄法。当你处于一种莫名其妙而又难以言明的精神痛苦之时,当你整天心神不定、焦虑不安,书看不进、饭吃不香、觉睡不好,对一切都不感兴趣,甚至坐卧不安、心跳加快、容易出汗时,可找朋友谈心说笑,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自己焦虑郁闷情绪在不同场合得以宣泄而达到情绪的稳定。

7、充足睡眠法。以足够的睡眠消除疲劳,换取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足够的睡眠是从容应考的前提。考前如果经常失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使用一些调节情绪的药物。

总之,考试焦虑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何必“谈考色变”。适当的焦虑可以使我们注意力集中,反应更加迅速,思维更加敏捷,有助于我们发挥出最佳水平。如果焦虑过度,就会干扰回忆过程,同时对思维起到瓦解的作用,从而使我们考试时发挥失常。因此,我们应向消极的自我挑战,增强应试的自信心和自制力,努力创造一种最佳的应试心理状态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以一种从容的状态和最佳的精神面貌应对考试。

知识链接:

心理学家耶尔克斯·多德森揭示了激活水平(焦虑水平)对活动影响的基本规律:人的工作效率与心理兴奋水平呈倒U关系,即工作效率随情绪激活水平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如果激活水平过高反而使工作效率下降。

进一步研究表明,进行复杂程度不同的作业时宜采用不同的兴奋水平。在进行较复杂的作业时,激活水平过高容易形成干扰而使效率下降;相反,在进行简单作业时,激活程度高一些反而有利于提高工作水平,获得最佳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