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走进汤中 > 教育动态 > 正文

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定位与价值取向

作者:佚名 时间:2010-12-25 来源:岳西网
        摘 要:综合高中是世界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在普及初中义务教育后,在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的过程中应逐步向综合高中转变,示范性高中应率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高中。当前,我国高中教育“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定位,包括了综合高中“升学预备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三大教育任务,是高中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以人为本”生命化教育的要求,是素质教育核心价值取向,示范性高中应融入生命化教育。
关键词:教育定位;综合高中;示范性高中;价值取向;生命化教育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者必须清楚自己教育的定位。一所学校或一个国家教育的定位与采用的学制、教育目标与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高中教育的定位,要放在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在基础教育的中等教育阶段,特别是高中教育阶段,世界各国采用的学制有所不同,然而最终都朝综合性高中的方向发展。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当前普通高中重点中学向示范性学校的转变,高中新课程改革等教育改革,正促使我国高中教育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教育理想和目标不仅是教育行为的指南,而且是教育本质的体现。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一个学校的教育都是这样。不同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时期不同阶段教育的理想和目标不一样,因而其教育的定位和核心价值取向也会不同或有区别。在当前,我国的普通高中教育“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定位,不仅包括了综合高中“升学预备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三大教育任务,是高中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而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以人为本”生命化教育的要求,示范性高中应融入生命化教育。向综合性高中发展,融入生命化教育,这就是当前我国示范性普通高中应有的定位和核心的价值取向。
一、示范性普通高中应逐步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高中
(一)综合性高中是世界高中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学制变革有三种类型。第一种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的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的大学为顶端,向下伸延,产生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长期演变,形成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另一轨是自下而上发展,由小学(及职业学校)、到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短期大学。前者是学术性的现代教育系统,后者是群众性的现代教育系统。西欧双轨制的中学过去没有严格的区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普及教育已到初中教育阶段,双轨制原来不分段的学术性中学不得不分为两段,使前段和群众性的初中合并共同完成普及教育的任务,后段变成了欧洲高中,仅仅肩负大学预备教育单项任务。第二种是单轨制。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如六三三、八四、六六、四四四等多种分段。在美国,最初北美多数地区都曾沿用欧洲的双轨学制,但后来由于产业革命和电气化大发展,在小学大发展基础上,从1870年起,美国的中学也得了大发展。在经济急剧发展和美国没有特权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美国原来双轨学制中的学术性一轨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育,却被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淹没,从而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后来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先后采纳。美国单轨制学制中最先有了高中。美国高中是综合性高中,兼负大学预备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和进行职业教育三项任务。第三是分支型学制。十月革命后苏联独创的分支型学制,既有单轨制特点又有双轨制的某些因素。其特点是小学不分轨,中学分为文科中学和职业学校。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对口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少数优秀生)其余毕业后参加工作,工作三年后也可升学。苏联学制的前段小学、初中是单轨,后段分叉。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如技术学校、师范学校、医科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继美国之后,苏联也有了高中,苏联高中兼负大学预备教育和普及高中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西欧在美国、苏联之后,双轨制学制的中学在变革中分为两段,也出现高中。美国是最早出现综合高中的。1984年苏联教育改革中决定高中同时进行职业教育,苏联的高中也成为综合高中。此后,英国等西欧国家的高中也迅速综合化,而成为肩负三项教育任务的综合性高中。世界中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由双轨分支型,而后通过综合高中达到单轨,综合性高中是世界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高中教育(或中等教育)不能不考虑这个趋势。
我国1904年公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教育向现代教育迈出的第一步。1922年公布“壬戌学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它吸取了老解放区的经验、1922年学制和苏联学制的合理因素,加强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联系和结构的完整性。现阶段我国学制形成多样化、综合化特点。高中阶段主要采用分支型学制,但也出现了综合中学的形式。当前,我国高中阶段学制的主流还是分支型学制结构。但是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也开始出现了一些综合性高中,如浙江省2002年实行省级重点综合高中评估制度以来,已出现了一些省一级重点综合高中,主要通过普职联办组建综合高中、职业中专和成人技术学校合并组建综合高中等办法形成综合高中。在当前,我国高中教育定位于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基础教育,这其中已隐含了综合高中的三项教育任务。普通高中目前正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使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不断综合化、多样化、个性化,我们应抓住课程改革这一契机,在高中教育逐步普及的情况下,向综合性高中方面发展。示范性普通高中在向综合性高中发展方面应迈出坚定有力地步伐,引领我国高中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快速发展。
(二)综合性高中凸显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时代精神
综合性高中肩负大学预备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和进行职业教育三大任务,由于培养目标的综合化,直接要求课程设置综合化、管理制度的综合化。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人的素质有诸多方面,如知识技能,道德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规划等等都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而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则是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性课程的设置,有利于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美国、日本的综合性高中是开设综合性课程典型的国家。美国等国家综合课程设置与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美国高中的综合课程
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规定的全国核心课程标准,把课程分为几个学习领域,即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社会研究、体育与健康等领域。语言艺术包括写作、阅读、听说、视读、媒体五个方面,科学包括地球和空向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化学、元科学五个方面,社会研究包括政治、人类与文化、历史与发展三个方面。高中课程与新课程的开发采取“必修+选修+计划”的课程设置模式。美国各州的高中开设的课程分为基本的核心课程、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和广泛综合的教育计划与项目三大部分。语言艺术、数学、科学,社会研究、体育与健康这些基本的核心课程得到广泛认可和施行。在丰富的选修课程(有的学校可提供的选修课达200余门)中,包括为升大学做准备的学生提供的高级课程,也包括时尚、趣味、实用的社会与生活过程的课程,学生通过选择自己的选修课程,自主设计知识结构和能力模式。第三部分广泛综合的教育计划和项目中,学校提供选题方向,学生也可以自定。其价值常常是学术性与实践兼顾,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将探索发现,活动认知,建构式学习,创造发明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个性认知和研究性学习的无穷魅力,其创新素质和创造性能力在计划和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这些计划和项目完成的质量,也是将来大学入学参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注重存量知识掌握的中小学阶段,和其他国家的同龄学生相比,美国学生的学业成就平平甚至落后,但是在独立的岗位上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时,他们往往因创造性素质的提高而厚积勃发。美国高中对学生的选课都有具体的指导,高中毕业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修完指定的全课程。一个学生在高中4年的学习内容基本上以必修课程为主,以选修课程为辅。在选修课程范围内,学生的选课是学生与课程学习指导老师讨论的结果,其中还倾听来自家长的声音。美国高中课程的这种设置模式既体现了国家、社会的要求,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学自己想学”的课程的愿望;既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与提高,也有利创造性素质的培养。
2.我国新课改中的高中综合课程
为什么我国新课改中要设置高中综合课程?在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乃至于思维方式,科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处于至关重要地位,文化多样性、价值多元化日益凸现的世界背景下,各国围绕着如何培养合格公民,如何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革新学校制度,如何真正使学校成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等方面的进行了深入的教育改革。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掀起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国面临着来自世界的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应进一步突出、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创建创新型国家等要求对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期待,而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的素质教育几乎陷于僵局。高中课程存在缺乏灵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难以满足学校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忽视学生生活经验、难以反映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教学观念落后,方法单一,学习方式被动,缺少自主创新和实践机会。教学过程应试倾向严重,评价手段、内容、目标单一,过于追求考试结果,忽视学生的发展过程。课程管理权高度集中统一,学校自主权不足等问题,在此情况下,从2001年起,我国掀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广泛和深刻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改从课程内容方面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构建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会对多样化的需要;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方式,改革评价机制、调整课程管理权限;课程设置吸取美日等世界发达国家的优点、结合本国的实际,课程结构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以及包括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美术、音乐、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十六个学科,和若干个必修和选修模块,全部课程,分必修、选修两部分,形成了具中国特色的高中新课程。这是一个注重基础和层次,多样性、综合化的课程,综合化课程设置要求建立实行以学分制为核心的综合性教学管理制度,并创造良好的办学以及教学的保障条件,保证各种必修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的常态实施。而选修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常态实施,使过去以行政班为教学班的格局被打破,更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从而为实现具有综合高中特色的综合性培养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完成为各类高校输送合格生源的同时兼顾普及高中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术能力的人才的任务。因此,新课程改革为示范性高中向综合性高中发展提供了过渡的桥梁和难得的机遇。
(三)由重点高中向示范性高中的转变是我国高中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1.由重点高中向示范性高中的转变
在世界与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重点大学、重点高中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集中优势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重点中学及重点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各级政府就开始了重点中学、重点高中的创建活动。1980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以后,加强了重点中学的建设,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为办好普通高中提供了经验。为高等院校培养了大量合格的新生,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大批人才奠定了基础。但是长期以来,重点普通高中主要实施的是升学预备教育。80年代初在恢复高考、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氛围下,普高教育同时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中央和地方对此进行了整顿和纠正。但是,由于单纯地升学预备教育的任务没有改变,“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为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有识之士开始呼吁端正办学思想,实施素质教育。1988年,《上海教育》杂志第一次出现“素质教育”一词,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应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为素质教育的展开在理论和政策方面指明了方向。1995年7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出《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的有关精神,国家教委决定在2000年以前分期分批建设并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简称示范性高中。并规定:“示范性高中应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模范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办学思想端正,加强德育,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教师素质与办学条件好,办学有特色、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社会和高等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好,学校的管理水平高,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外有较高声誉的普通高级中学”。又规定“国家教委评估验收的示范性高中包括办学卓有成效的侧重升学预备教育、实行分流教育、侧重就业预备教育的高中和特色高中等。”这些规定虽然没有把升学预备教育作为示范性高中的唯一任务,但是,根据国家教委对示范性高中的定义及评估标准,最有希望成为国家示范性高中的,还是那些过去一流的省、市级重点高中。示范性高中的“示范性”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会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示范性高中的评估自此迅速展开,不仅有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评估,还有省级、地市级示范性高中评估,随后又有职业高中、初中、小学等示范性学校的评估。示范性高中评估的条件和内涵不断发生变化。
2.湖南示范性高中的发展过程
湖南省示范性高中命名是在2004年。1995年国家教委颁发关于示范性高中验收评估的通知后,湖南省内还在继续开展重点高中的建设活动。为了加强省级重点高中的建设和管理,推动省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引导和扶持一批学校进入全国示范性高中行业,湖南省教委颁发了[湘教基字(1998)11号]《湖南省重点高中等级管理办法》(试行),赋予省级重点高中“是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改革、实验、示范、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经评审合格并授牌的高级中学。”的内涵。2003年4月,湖南省教育厅(湘教发[2003]36号)再次印发《湖南省重点高中管理办法》的通知,并指出创办省级重点高中,“扩大优质高中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的目的,要求省级重点高中“必须模范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按照“改革、实验、示范、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要求办学。”此时,由于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重点高中规模扩大,招收特长生和择校生人数增多(现在一般占新生的30%左右)教育需求多样化和选择性增强,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省市深入展开,重点高中单纯以升学预备教育为办学任务和目标越来越不合时宜。2004年7月,湖南省教育厅发出(湘教通[2004]222号)《关于变更省重点高中名称启动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自9月1日起,省重点高中全部更名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其目的在于“督促地方和中小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0月,湖南省教育厅(湘教发[2004]85号)印发《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建设基本条件(试行)》的通知,规定示范性高中应当“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学校办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办学行为规范。”等要求。2005年12月,湖南省教育厅(湘教发[2005]121号)印发《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管理办法》的通知,做出“努力把学校办成实施素质教育示范校”的新界定。通知还对规范办学行为做出明确规定。如,《管理办法》“第十二条”列:(1)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班;(2)随意增减课程课时或违反规定组织学生节假日成建制补课;(3)下达升学指标,并以指标完成情况评价和奖罚学校校长、教师、学生;(4)违规单独组织高初中招生考试或使用非正当手段抢生源;(5)鼓励、支持、纵容公办学校教师到复读学校(复读班)兼课;(6)公布学生考试排名,并以此奖罚教师、学生;(7)在职教师对本校及现任教学段的学生实行有偿家教、家养或有偿补课;(8)违反政策规定乱收费。凡存在以上八种行为的取消示范性高中。《管理办法》“第十三条”列举了5款违规行为,凡有这5款违规行为的取消示范性高中的资格。
从湖南示范性高中发展的过程不难看出,普通高中教育由省级重点高中到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这一转变,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同时从对示范性高中办学行为的这些硬性规定中,透射出示范性高中办学中出现过许多违规行为,且这些违规行为都是与片面追求升学率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单纯以升学预备教育为教育任务的宗旨不改变,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只有实现教育目标的综合化,综合素质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示范性高中应当逐步向综合性高中转变,让示范性高中真正担当起升学预备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三项任务。我国综合性高中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分阶段推进,一是正在普及高中教育的省市,可以先行一步,首先发展、普及综合性高中。而高中教育未能普及的省、市,可进行一些试点。待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后再普及综合性高中。二是发展途径可走由职业高中与普高或中等技术学校合并创建综合性高中,由示范性高中通过课程改革,加强技术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向综合性高中转变两条途径发展。
二、生命化教育是示范性高中的核心价值取向
(一)生命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在价值之所在
实施生命化教育,是示范性高中的核心价值取向。教育的价值有诸多方面,如外在价值,即那种外显的、物化的、外在于教育主体的由教育实施所产生的效益、成果、一定时期的成绩等,而内在价值,是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生成的、内验的、内化于教育主体之中的思想、意识、信仰、精神、习惯和能力等。一种教育的内在价值就是它的核心价值。素质教育核心理念或内在价值应当是生命化教育。素质教育是对人的教育,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培养、生成人的终生发展所必须的最基本的各种素质。如:责任感与道德、身心健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价值判断、自主获取知识、基础知识技能、交流合作、科学素养、搜集利用信息、生活生存、人生规划、批判性思考等。人们普遍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基本的素质。致力于学生这些综合素质成长的教育、关注教育主体生命的成长,这就是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生命化教育是素质教育内在价值之所在,也是示范性高中教育内在价值之所在,不管教育中具体做了哪些事情,都应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
(二)当代教育对生命化教育的缺失阻碍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以升学教育为主要教育任务的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中教育中应以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长远任务,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为现实任务。然而,目前现实的普通高中教育实质上还是一种单纯的升学预备教育,教育状态非常不理想,在如何对待竞争和提高升学率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形成了一系列恶性循环。我国高中教育以提高升学率为核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越来越严重。学校之间彼此抢、挖生源,对优秀尖子生的争夺已到了学校和师生无法忍受的程度。有的学校对优秀尖子生不仅学杂费、生活费全免,还给学生发津贴、奖学金,还给学生家长在校安排工作,在校陪读。优秀学生享受各种优惠和特权,成绩差的学生遭受多方的歧视和白眼。为了提高升学率,校内办重点班。既使不办重点班,教学程度也只针对成绩好的学生,三分之二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达不到学习要求。每次考试对大多数学生只是一个又一个失败的印记,在无数次失败的打击下,学生的自信和成功感荡然无存。所导致的心理障碍和畸形,足以毁灭一个学生的一生。教学评价单纯以考试分数为依据,教师之间为了自己有好成绩相互排斥与封锁,学生之间为了自己的胜出相互封闭和保守。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教师下达升学指标,单纯以高考成绩和升学率对教师进行奖惩。高考成绩好的教师,可以一俊掩百丑,又是评优,又是拿奖,又是晋升职称,可谓是因为高考成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政府领导和人事部门,也用高考成绩评价学校和校长,一次高考不理想,校长职位有可能不保。为了子女上好大学,家长动用各种关系,使尽自己的全部能量,拼命为子女找好学校,选好班,选好班主任,选最好的科任老师,有的尖子生和某些有钱有权有势的家长,指定要在某班或某班主任班上就读,否则,就以不到该校就读或采取对学校不利的举措相要挟,学校不敢说二话。如此这般,教育在极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与片面追求升学率阴影的笼罩下,学生的心理无论优生和差生都受到严重地扭曲。这还是为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高中教育吗?
2.教育变成了单纯追求升学的工具,极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造成人文教育的缺失,严重阻碍人与社会的发展
(1)极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造成教育对生命的遗忘。教育致力于发展的,不是生命自身,而是迎合社会需要的“个体的社会化”。学校游离了它本然的职能,这意味着学校看到的只是升学率的高低,而忘记教育对象——学生的发展状态,学校可能是繁荣了,升学率提高了,而教育却衰败了,学校出现了教育的真空。学生忘记了“学校”,他们可以不喜爱任何科目,但要求考得高分;他们可能不喜欢学习,但要求从学习中取得利益。
(2)极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造成教育对生命完整性肢解。学生已不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完整的人,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机器,通过教育塑造的人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人愈受教育,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失去做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科学差不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对科学的迷信和崇拜,却导致对人的文化精神的忽视,人们在为新的发明而欢呼,执迷于一项新的技术的时候,却忘记了生命的自身。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成为残害人类的“凶器”。20世纪战争频繁,物种灭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水资源枯竭、臭氧层破坏、土地沙漠化等,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些产生了严重后果的问题的出现有自然的因素,同时也是人文教育缺失所导致的恶果。
(3)极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造成教育对生命活力的压抑。非生命化教育使人失去了生命本身内在的追求,而变成驯服的工具,教育对生命个性的阉割,使学校变成教育工厂,班级授课制在进行着“批量”生产,使每个人都成为教学机器的标准件。
(4)极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泛滥,造成教育与生活割裂。频繁的考试以及人们考试分数的过度关注和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远离了自己的生活世界,失去了对生活的关注,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学生失去天真烂漫的生活,近乎在一个“神圣的地狱”一个比“监狱”稍好一些的地方,一个“未成年人的集中营”中度日。在学生素质培养中,只关注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解题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学生的交流合作、创新精神、身心健康、生存生活、人生规划等素质的培养。非生命化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
3.示范性高中抓学业成绩和升学率时要正确对待竞争,注意教育公平
竞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竞争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竞争有正当与不正当之分,难道为了升学率就可以不择手段吗?为升学率就可以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吗?难道提高升学率就不能有更好的途径吗?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应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一个学校内,不可以办重点班,因为它有悖教育公平,不利于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一位教师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情况,他说:我是重点班的教师,我不必努力去工作,反正我有尖子生,到时成绩一定不差;我是差班的教师,我也不必要努力去工作,到时效果不好,反正我的学生基础差,别人能说什么?作为学生,重点班学生可能产生骄傲自满情绪,差班的学生会产生失望和悲观情绪。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我们应采用正当竞争方式,我们所需要的是规范化的竞争,是公平竞争,我们尤其要重视一种大的团体的竞争。在一个团体内部,个人之间的竞争应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我们不能仅仅只关注学生中的几个领头羊,牧羊人的鞭子应当“视其后者而鞭之”,关心鼓励和鞭策后进的学生,不断地帮助并消灭后进生,才能提高学校的整体的教学水平。发扬团队精神,加强团队内部合作,才能使团队在与外部的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境地。一个团体的崛起,才会涌现出更多的顶尖高手。为了提高优秀学生的升学竞争水平,可以多一些个性化的教育,在落实选修课的基础上组织优秀学生的学科培训,在优秀学生的学科培训中,放大优秀生的基数,在这个放大的基数内,有一支隐形的尖子预备队伍在成长,这支预备队内的尖子,在平时表现虽不起眼,但却有可能在最后高考的冲刺中脱颖而出,登上高考的制高点。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的眼光应放在每一个有潜能的学生上,而不是只盯住目前表现突出的几个尖子学生。在优秀学生的学科培训中,可以适当提高教学的程度,也可以进行较多的强化训练。适当的强化训练是提高优秀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手段。在一个优秀学生面较宽的学科培训中,尽可能满足学生教育公平的愿望。而学科成绩太差的学生也不会希望自己在明知对自己没有学习效果的学科培训中混日子。在课程选修中,不同学业成绩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兴趣和爱好,适应学生的基础、兴趣和爱好,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才能为每一个学生一生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新课程改革为示范性高中实施生命化教育提供了契机
1.借助新课改的东风,实行生命化的教育
新课改理念重视学生学科基础知与技能的培养,但是这种培养是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改将教学目标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样就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地发展,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生活学习的空间内、自由、有序、自主的学习和成长,是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积极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让学校更有特色,让中华民族和国家更有后劲,国力更强,是新课改的核心追求,也是示范性高中发展的必由之路。借助新课改的东风,实行生命化的教育,更大程度地促进高中教育的发展,是高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2.为生命终身发展奠基,是高中教育内在价值的基石
未来教育是生命化教育,示范性高中坚持生命化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高起点,就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而且把它作为教育的现实任务来规定,具有深远的意义。美国倡导高中的教育要“为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准备”,法国提出为每个人创造终身学习的机会,日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重视“社会化”和“国际化”,重视“选择”和多样性,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为生命终身发展奠基,是高中教育内在价值的基石。为学生一生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包括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智慧品质发展的基础,个性品质发展的基础,身体发展的基础。这些对于人的发展“一个都不能少”的基础,是生命化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让我们从“授受知识”、“启迪智慧”、“润泽生命”的过程中,不断地展示生命的意义,让学生在诗意的教育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
[2]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
[3] 刘月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高中课程改革[Z].教育部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专题讲座.2007.
[4] 佚名.美国高中课程的标准、设置、开发、与管理研究[z].求知网。(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